一,噴涂補邊油墨應用 噴涂工藝主要應用于光面玻璃的貼膜后蓋,AG 蝕刻的啞面后蓋直接采用 AG 玻璃背面 移印補邊,AG 磨砂有效遮蔽了移印補邊的色差和臺階位,節省油墨成本。但不是所有顏色 均適合 AG 蝕砂后移印補邊,取決與蝕砂/噴砂后玻璃的透過率,通透性高霧度低則 AG 效果 弱,則移印補邊與膜片的色差、臺階位會明顯。反之,則不明顯,可以達到一體效果。 今天主要講不能采用移印補邊工藝,或者光面玻璃貼合膜片后的噴涂補邊油墨應用。 為什么采用噴涂補邊?后蓋兩邊彎的 3D 玻璃,膜片的折彎角度不大,基本能貼到邊位, 通常不用補邊。只有類似于四曲的后蓋玻璃才要采用噴涂補邊,如華為 P40 等(行業里也 有人稱這種玻璃為 3.5D 玻璃)。膜片貼合 3D 玻璃時四個角產生褶皺,為了避免褶皺,膜片 鐳切尺寸只能按照玻璃 1:0.9 幾鐳切,貼合玻璃后膜片比玻璃小一圈,這樣就需要噴涂補邊。 因此,CMF 設計噴涂工藝,是把沒貼到膜片漏白的地方,用類似于膜片顏色的油墨噴上去, 補起來,形成一體色效果。 噴涂補邊油墨的特點,即接觸玻璃,又接觸膜片,評估性能的重點是,油墨在小于 80 度烘烤時,在玻璃和膜片上同時具有良好的附著力。精工早期推薦 GV3+快干的 D 硬化劑低 溫干燥,中期推出 HF SCP+D 硬化劑,現階段推出 HF SMO 遲干+D 硬化劑,都有量產實績。 噴涂補邊的趨勢,受膜片鍍層原材的影響,比亞迪要求補邊油墨低于 60 度,高于 60 度鍍膜層會膜裂。趨于低溫油墨。 1)介紹一下噴涂補邊油墨的關鍵要素: 1,噴涂機參數設置。如:機臺氣壓及穩定性,會造成噴涂膜厚不均。噴嘴的口徑流量, 噴嘴與產品的距離高度,噴嘴霧化效果和扇形面積,往復機 X 軸 Y 軸的行程速度及間距, 這些都有一定的數值范圍。大型噴涂自動線,里面的編程我們更是無法理解,所以打樣期間 的噴涂外觀效果,來自于操作人員的經驗和心情。 2,產品表面潔凈度。激光鐳切的膜片,鐳切面被激光燒過殘留黑色煙熏狀污染物,我 們要主動提出用酒精布清潔。另一個是玻璃正面的 AF,溢鍍到了玻璃背面,AF 易清潔功能 決定了油墨在上面沒有附著力。無論是電鍍 AF 或是噴涂 AF,都會產生溢鍍的狀況,只是溢 鍍的程度不同;因此在噴油墨前必須打等離子來破壞掉溢鍍的 AF。 3,等離子的火花頭一般是兩個或四個,打氮氣或氬氧。火花頭數量,與產品的距離, 火花頭功率等等,正常我們都是要求功率開到最高。 4,噴涂補邊油墨的清潔。油墨也會溢噴到產品面,治具開發能力強的工廠,在這個清 潔溢墨環節良率較高。治具與產品間隙導致油墨噴到間隙內污染到產品,早期的噴涂補邊直 接沒有治具,產品平方在托盤上,除溢墨成了重要環節。 前面講到噴涂前打等離子,等離子 會破壞翹起玻璃正面的 AF,同樣油墨也會溢噴到產品正面。
除溢墨需要在油墨表干下進行, ①表干不夠時,很容易把補邊面的油墨帶掉,形成漏光; ② 表干過量時,溢墨與玻璃正面產生附著力,清潔過程導致良率變低,劃傷,除不掉(翹起面 AF 被等離子破壞);鑒于此,需要結合烘烤線,驗證最佳的表干時間和溫度。 2)補邊常見問題: 1,垂流。油墨稀,氣壓大,噴涂流量大,都會導致油墨堆積后垂流。 2,縮油。油墨稀,AF 溢鍍,油墨本身縮油,都會縮油散油。排除 AF 溢鍍,可以外加 YC0220 1-3%改善縮油。 3,附著力指甲刮離掉油。可能是 AF 溢鍍,等離子沒打好。排除 AF,可能是油墨脆。 硬化劑比例過高,或把 D 換成柔韌些的硬化劑測試(N,N+D),要做全套性耐性。我們前 幾年 SCP+D+73N 出現過指甲刮離掉油/油墨脆的情況,把 73N 換成 80CN 相對會好一點。 4,企身位四周溢墨清除不掉。等離子功率過高,AF 面積打大了,產品烘烤后溢墨與玻 璃弧面產生附著力,需要降低等離子功率。 綜合來說,推薦噴涂補邊油墨需要慎重,油墨在噴涂和絲印的狀態下,表現的性能差異 較大,需要重點關注全套性耐性測試、AF 溢鍍、打等離子等等。
二,玻璃噴涂油墨的應用 1)分享一例手表案例,油墨在整面噴涂工藝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 3D 手表前蓋玻璃比 3D 手機前蓋玻璃在制作工藝上要復雜,單片玻璃比 3D 手機前蓋要 貴的多,因此在早期的手表噴涂開發階段,終端考量的是如何實現工藝,優先選擇知名品牌 油墨廠商進行配合。 1,3D 手表前蓋是采用一塊表盤圓形玻璃,厚 2-3mm,用冷雕技術把玻璃中間雕刻下 去形成一個 3D 前蓋。再通過打磨拋光凹槽部位,制作成 3D 單體玻璃。4 片/H。700 臺 CNC。 產能低,去年三星手表采用 3D 熱彎技術,把一塊平面玻璃熱彎成 3D,采用移印+噴涂。